美國斯坦福大學近日公布了一份有關人工智能發展的報告,其中提到,人工智能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它涉及的領域不斷深入,我們需要警惕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和風險。與此同時,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需要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最大限度減少其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實現人工智能與社會發展的積極聯系。
作為該研究的參與者,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電腦與信息系統專業教授利茲?索南伯格(Liz Sonenberg)提到,該報告凝聚了來自計算機科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不同學科領域專家的觀點與意見,共同探討了人工智能的現狀、前景以及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索南伯格提出,從語言生成、分子醫學到虛假信息、算法偏見,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們越來越依賴手機進行娛樂活動、購物、閱讀消息、召開電話會議等,其背后的核心技術都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人工智能在語言處理方面更是取得了重大飛躍,基于網絡架構、數據收集與計算以及機器學習模型的相互配合,人工智能產品可以自動生成文本段落,編寫新聞、詩歌、小說等。人工智能在語言方面的應用還包括機器翻譯、文本分類、語音識別。通過人工智能方法還能對圖像進行深度處理,形成更加逼真的仿造圖像,擴展了電影產業的素材使用,但也要防止該技術被濫用。圖像識別還被大范圍應用到人臉識別領域,從安全管理到安全支付,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通過人工智能的強大算法和通信能力,更多的復雜傳感器系統得到應用,高度靈敏的機器人由此誕生,不但給工業領域節省了人工成本,在生活領域也給人類帶來了更多便利。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部分人工智能機器人還承擔了運輸食品、檢測體溫等工作。
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人工智能專業教授托比?沃爾什(Toby Walsh)看來,人工智能技術在過去5年里取得了顯著進展,當人們閱讀新聞時,總能看到關于人工智能領域的新進展,以及人工智能產品帶來的新應用。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走出了實驗室,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自動駕駛汽車的逐漸普及就是人工智能技術大范圍應用的結果。人工智能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更是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然而,人工智能的普及也給人類帶來了失業等負面影響,但沃爾什認為,這種擔憂還為時尚早,因為人工智能產品的能力與人類相比還處于低級水平;同時,人類具有的情感、社交、溝通、隨機應變等能力,是人工智能技術目前無法實現的。
沃爾什建議,人類應該抱著負責任的態度研發人工智能技術,提早對其可能出現的危害進行規避。如圖像處理與識別,需要提早預防其帶來的偏見。
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應該由多個學科共同完成。索南伯格認為,很多人工智能產品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僅僅是技術帶來的,還涉及道德、認知層面的問題。只有不同領域的學者進行更廣泛的對話,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政府也應該在人工智能研發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如建立監管平臺、加強不同組織間的合作等,如此才能共同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教育機構也應該努力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和傳播,讓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如今全球面臨的氣候危機、國家間的不平等等難題都可借助人工智能得到解決,這也是人工智能產品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