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慧社區建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承擔著現代城市建設的馬前卒。
隨著它不斷發展落實,我國各大城市特色鮮明的優秀智慧社區不斷涌現,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進程。
如今,2022年即將收官,全國各省市為了完成2022年智慧社區建設的目標,又做出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新進展,且看如下介紹!
一、政策加碼,奠定建設基礎
熟悉我國智慧社區發展的歷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國智慧社區的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數字化、網格化、智能化和智慧化。
在智慧化階段,今年5月九部門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通知。
《意見》提到,到2025年基本構建起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初步打造成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社區,社區治理和服務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方便群眾辦事。
同時,《意見》還明確,從集約建設智慧社區平臺、拓展智慧社區治理場景、構筑社區數字生活新圖景、推進大數據在社區應用、精簡歸并社區數據錄入、加強智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等6個重點任務入手,加快構建智慧社區新發展格局,推動各類社區信息系統聯網對接,
讓社區更加和諧有序、服務更有溫度,不斷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緊接著,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公布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編制的《“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 明確要求要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區建設管理中的應用,實現社區智能化管理。
為配合國家戰略推進智慧社區行業健康發展,全國各級省、地級市2022年也相繼出臺了各項措施。比如云南省發布的“十四五”數字云南規劃,在有條件的社區開展網絡設施
智能終端等建設,深化社區網格化數字管理模式應用,持續完善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有效提升基層化解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自2014年國家首次推出扶持政策以來,幾乎每一年都一套國家政策的下發。
比如2014年5月,住建部印發《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2016年8月,民政部印發印發《全國民政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2017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202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6部門印發《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持續不斷的國家政策,給了智慧社區建設強有力的依據和基礎,雖然只有短短8個年頭,但當前我國智慧社區建設效果顯著,具體如下所述!
二、市場廣闊,區域待平衡
目前,隨著大數據、AI、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疊加國家與地方政策的扶持,國內智慧社區建設在不同地區和部門之間已經可以實現數據共享,從而節約了彼此之間的資源。
具體來看,當前國內大部分社區在硬件設施建設、社區管理體系、社區服務平臺等方面日趨完善。在幫助社區工作人員提供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其中,在硬件設施方面。為了全面實現“智慧社區”的主要目標,如今的社區大部分通過網絡信息化手段,把家庭、服務機構和政府服務結合起來,方便社區居民生活,提升社區居民幸福感。
簡單的來講,就是地方政府、街道辦事處等機構主動為每個社區的工作配備一臺電腦、掃描儀、打印機等辦公設備,不定時的幫助他們解決互聯網技術方面的難題,從而及時地位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服務。
另外,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智慧社區累計建成達到41.8萬個,預計2022年將突破50萬個。而受益于智慧城市、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投入的影響,智慧社區行業市場規模逐步擴大,2021年我國智慧社區行業市場規模達到5537億元,預計2022年突破6000億元大關。
良好的市場預期,吸引了眾多知名企業的布局社區各細分領域,如美的、海爾、安居寶、狄耐克、捷順科技、騰訊、阿里云等。
但經過這些年的實踐和探索,智慧社區建設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加以改善和解決。比如,社區指導體系缺乏有效性、社區居民參與度低、社區缺乏專業的互聯網技術人才等等。
此外,由于我國智慧社區建設主要集中在東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等經濟發達城市及部分省會城市,內陸地區智慧社區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為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內陸地區各級省市單位紛紛提出智慧社區建設目標。
如,今年5月江西省提出到2025年要完成20個高品質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基本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社區建設新模式和典型經驗做法。6月,轟動全國的唐山市,日前也要求全市各社區需完成
視頻
監控全覆蓋。
11月,成都正式發布《成都市智慧社區建設導則》及首批示范應用場景,明確到2022年年底,將示范打造50個智慧社區以及100個智慧小區;到2025年年底,將完成1000個智慧社區建設等等。
總的來說,全國智慧社區建設平衡發展短時間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實際改造過程也無法千篇一律。各地應根據城市實際情況制定智慧社區建設規劃,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智慧社區建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