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山市堅持把科技信息化與應急管理事業發展一體規劃、同步推進,以“五抓五促”措施建強應急指揮智慧大腦,不斷提升服務保障安全監管、監測預警、指揮決策、救援實戰能力。
抓規劃引領,促系統布局
在統籌謀劃上發力,認真落實應急部歷年《地方應急管理信息化任務書》要求,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2020年12月,依托上級規劃指導高質量編制《保山市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將保山“數字應急”建設納入全市“十四五”規劃,積極融入地方“城市大腦”建設,作為專章規劃建設,結合“互聯網+應急管理”,增強應急基礎信息匯聚和應急指揮調度能力水平。2023年3月至4月,結合大興調查研究,組成調研組深入各縣(市、區)對應急管理信息化工作開展專項調研,針對部分基層單位指揮調度和應急處置更多依靠傳統手段、科技信息化運用推進滯后等問題,堅持分級負責、分步推進,以隆陽區應急局為試點,先期推動騰沖市加強智慧應急建設,其他縣逐步完善硬件條件支撐,用好部、省系統,提前謀劃部署數據資源整合融合工作。
抓項目建設,促保障更新
按照“統一規劃、急用先行、分權使用”的思路,積極向省財政廳、省應急廳匯報爭取防災減災救災專項經費300萬元,依托信息化項目,建成智能化、扁平化、一體化指揮作戰的全域應急指揮中心,實現多業務信息共享和應急協同,指揮大廳能夠滿足同時支撐不少于2起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指揮調度。圍繞“定制開發、快速建設”,用好省級安排的2020年度防災減災救災專項經費500萬元,整合、共享和利用各類信息資源,建成應急基礎信息匯聚融合系統、應急大數據平臺建設和“保山應急”微信公眾號平臺,打通融合、開放的“智慧應急”數智中樞。同時,采取多種方式打通指揮會商瓶頸,建成覆蓋市、縣、鄉三級黨委、政府及應急部門的86套應急指揮調度音視頻系統,配備94臺天通衛星電話、3套高通量衛星便攜站、2套單兵布控球和融合通訊終端等多種軟硬件音
視頻會議系統,1000余名災害信息人員安裝手機應急通信和云視訊軟終端,確保關鍵時刻“連得上、看得見、指揮得了”。
抓數據融合,促共建共享
強化橫向協同,堅持“業務引領、科技支撐”,加大涉及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等領域的監測預警數據融合,接入安全生產企業
監控數據300余家6000余路,職能單位監控數據2.4萬余路,森林
防火雙光譜監控視頻151個,統一歸集應急側“天翼看家”視頻資源4萬余路,基本實現重點企業單位、城市易澇點、高層建筑、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區域視頻實時監管。強化縱向貫通,通過互聯網、政務外網、指揮信息網和各類專線,完善應急通信網絡體系,建成從市到鄉的應急指揮調度體系,接入并用好42個應急部、省廳統建的系統平臺,覆蓋了全市應急系統全方面工作。強化系統上云,先后申請包含3臺云
服務器資源和視頻云資源,將應急系統信息化資源逐步上云,全過程部署在政務云環境下進行軟件系統開發、調試和上線發布等工作,應急資源使用上云率穩步提升。
抓監測預警,促模式創新
持續加強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安排專人對高黎貢山、善洲林場等森林草原重要點位、城市易撈點、安全生產重點企業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針對性的進行每日抓拍比對、證照管理、開采面高差測量、無人機高空監管,通過信息化賦能自然災害預防和安全生產監管。比如,2023年以來,市、縣兩級共監測森林草原火險報警15748次,判定為火情的一共1708次,做到了事前監測預警及時高效。主動適應新時代應急指揮能力形勢變化,采用IP承載、信令媒體轉換等技術,滿足“平”時數據交換流轉、“急”時應急指揮中心到現場一線的扁平化指揮需要,做到了事中服務決策到點到位。強化“現場+線上”的指導和實時調度,實現“監督的再監督”,運用“互聯網+”模式,推動災情報送、災情核查、避險轉移安置、受災群眾救助等工作,借助“科技賦能”有效實現救災救助工作信息化,做到了事后動態跟蹤閉環管控。
抓實戰救援,促優化提升
著力夯實應急管理實戰化基礎,把科技信息化運用于2022年“保山市高海拔原始林區森林草原火災撲救應急處置實戰演練、安全生產應急演練”和2023年“保山市地震災害應急演練、防汛搶險綜合演練”,通過單兵圖傳、4G/5G網絡、衛星網絡、寬窄帶自組網等創建融合通信網絡,構建起貫通前方、后方指揮部和一線人員的應急指揮調度平臺,注重在演練中打造尖兵。把應急救援實戰作為檢驗信息化工作成效的標準,2023年5月2日23時27分,隆陽區瓦窯鎮發生“5?02”級地震,應急指揮中心震后14分鐘(23時41分)完成與應急部、省應急廳視頻聯線,接受視頻調度,全程協調指揮現場救援,注重在實戰中發揮作用。深入總結應急演練和實戰救援過程中科技信息化發揮作用情況,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搭建起空、天、地立體化應急保障網絡,助力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等能力提升,注重在復盤中優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