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的AI語言模型ChatGPT到今年的視頻生成模型Sora,一系列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內容相繼問世、更新迭代,人工智能的影響面越來越廣,讓所有人直觀地感受到未來已來。為了抓緊這把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我國也在加緊布局。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個新關鍵詞引發熱議――“人工智能+”行動。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叭斯ぶ悄?”,應該“+”什么、怎么“+”?國家開展這一行動釋放哪些信號?一起來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深化研發應用
開展“人工智能+”行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時,肯定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豐碩”,特別提到“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談到“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時,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有何深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人工智能+”寫到里面,這不僅標志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也預示著我們的生活即將迎來更深層次的變革?!?”背后的含義是什么?來看專家的解讀↓↓↓
人工智能通常指的是由計算機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智能行為,這些系統通過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和算法來模擬人類的智能。而“人工智能+”則是一個更加寬泛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基礎性、驅動性的技術力量,與制造、醫療、教育、交通、農業等多個領域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新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從而推動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魏凱:人工智能強調技術本身,“人工智能+”更加強調的是跟行業、場景的融合,這是兩者主要的區別。
當下,“人工智能+”不僅是一個戰略提議,更是一個行動指南,將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進展與國家產業的升級需求緊密結合,顯得尤為重要。
“人工智能+”:
AI+各行各業 各種應用場景
通過專家的解讀,可以簡單理解為:“人工智能+”的“+”就是“各行各業+各種應用場景”,把人工智能有效應用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同時,“+”還可以讓每個人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發揮想象力、創造力,成為更有競爭力、能夠開拓未來的新人類。
去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場規模14.4萬億元
我國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正在為各行各業帶來全新賦能,為企業與個人的發展帶來新機遇。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
專家解讀:
“人工智能+”應是化學反應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魏凱:這個融合可能不是一個簡單的加法,我覺得應該是一個化學反應,甚至是“核反應”。一方面這種先進生產力和行業結合,本身就能提高各行業的效率,同時這樣的結合也會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創造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專家告訴記者,從應用端看,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毫無疑問能夠給生產力帶來巨大飛躍,這是以新型工業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需求。從供給側看,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活躍,產業體系完備,具備支撐全行業應用人工智能的良好基礎。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魏凱:我們已經到了這個階段,我們前一段時間推動各個行業數字化,下一個階段就是智能化。“人工智能+”在當前階段恰到好處,這個時機非常好。
義烏老板娘用AI做生意
面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浪潮,來自浙江義烏的商戶們積極擁抱新技術,而且還打造了全新的應用場景。前段時間,浙江義烏一個老板娘火出圈,在視頻中她化身語言達人,熟練切換多國外語介紹自家生意。支持這門神奇本領的正是目前熱議的前沿科技――人工智能。
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在“人工智能+”行動背景下,如何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至實體經濟,加速數字化轉型,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這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觸及經濟結構的根本改變。接下來,我們應該如何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促進這一融合呢?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魏凱:要做好“人工智能+”的行動,很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具體的切入點,現在的探索已經非常廣泛了。在生產端,企業新產品的研發、生產管理、客戶服務,還有營銷等全流程的環節,將會被大模型重塑。比如在研發環節,很多企業已經把大模型技術用在了新材料的發現,比如風洞實驗等這些場景中,極大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