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薄凹訌娭腔鄯ㄔ航ㄔO。完善互聯網司法模式。在全球率先出臺法院在線訴訟、在線調解、在線運行三大規則,我國互聯網司法從技術領先邁向規則引領,為世界互聯網法治發展貢獻中國方案。”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如此提到。
一部手機加上一個平臺,足不出戶就能“線上”解紛。在現實中,各級人民法院充分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提供優質高效便捷訴訟服務,全力開啟智慧法院建設新征程。前不久,在福建省務工的原告王某通過“重慶移動微法院”掌上法庭功能,就一起婚約財產糾紛與被告袁某在線上達成調解并簽署調解協議,他對重慶市忠縣人民法院的工作連連點贊……“現在通過手機就可以參加訴訟、調解糾紛,真是太方便了?!边@是重慶市忠縣人民法院線上司法服務讓“正義提速”、降低群眾解紛成本的真實寫照,也是人民法院邁入信息化建設4.0版的一個縮影。
早在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首次提出要“建設立足于時代發展前沿的‘智慧法院’”,此后,智慧司法探索改革如火如荼。
各級人民法院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與審判執行工作深度融合,圍繞“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設,創造更高水平數字正義”的目標,堅定不移地推進智慧法院在司法公開、訴訟服務以及審判執行方面的建設,積極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努力探索適應時代潮流的工作模式: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中國庭審公開網四大公開平臺相繼開通上線,不斷拓展陽光司法深度;推出人民法院執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統、網上申訴信訪平臺、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中國移動微法院等“掌上”服務平臺,以及緊扣一站、集約、集成、在線、融合五個關鍵詞,建成中國特色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等,真正讓各類當事人共享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司法訴訟服務;浙江法院打造的“移動微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研發的“E法亭”,江西法院構建的“收轉發e中心”,重慶法院推出的以“易訴”“易審”“易解”“易達”和“法治云中心”為核心的“4+1重慶智慧法院新生態”等,都彰顯了人民法院堅持“人民至上”、更好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司法需求的決心和信心。
從信息化建設1.0、2.0,3.0,迭代升級到如今的4.0版建設,智慧法院的功能和優勢凸顯。
《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2019-2021)》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法院充分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依托信息化手段網上立案1143.9萬件,提供跨域立案服務14萬件,電子送達4147萬次,在線調解超過1000萬件,12368熱線辦結群眾來電訴求765.1萬件,網上保全案件52.89萬。網上辦案、在線訴訟日漸常態化,法官和當事人通過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和幾個軟件,就能將矛盾糾紛徹底化于無形,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非接觸式訴訟”成為新常態,人民法院在智慧法院、智慧司法建設中的創新探索,讓“指尖”立案、“云端”辦案、“智慧”執行不再是紙上談兵,也為人民群眾帶來觸手可及的司法服務和更多的“數字紅利”。
立案“不打烊”,審理“云端見”,執行“不掉線”,信息化賦能,為人民司法事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迎來新一輪司法質效騰飛。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描繪了智慧法院的美好藍圖,“加強智慧法院建設進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科技賦能司法展現廣闊前景?!痹凇笆奈濉毙抡鞒躺?,期待人民法院全力推動智慧法院建設再上新臺階,讓新時代智慧法院帶來的“數字紅利”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在法院改革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