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歷史,夜晚都離不開“光”的蹤跡,不論是遠古時期熊熊燃燒的篝火,還是現代“水泥叢林”中筆直挺立的路燈,都為黑暗中的人們送去了光明,也照亮了前路。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路燈的使用場景也不再限于黑夜。在攝像頭、太陽能電池板、
顯示器等硬件設備的加持下,其功能愈發多樣化。而未來在5G、AI等技術的助力下,路燈還將化身為具有“智慧”的交通輔助設備,助力自動駕駛汽車早日實現落地。
從照明工具到智慧城市的載體
資料記載,路燈最早起源于法國。1558年,巴黎政府在街道上設置了裝有松脂或木條的容器,天黑時將其點燃實現照明。而我國的第一盞路燈出現在1843年,在上海街頭并由煤油點燃。
在發展近500年后,路燈的功能已不單單是“照明”。因其具有低成本可擴展的優勢,硬件設備接入簡易便捷,功能配置可靈活組合。在高科技硬件的介入下,如今部分路燈可根據車流量自動調節亮度,并將空氣質量檢測、實時
監控、無線WIFI、汽車充電樁、智能廣播、故障主報警、燈具線纜防盜、遠程抄表等功能集于一體。這樣不僅能節省電力資源,還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而這也正是中國正在建設的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智慧燈桿充分利用了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借助道路脈絡,為智慧城市采集城市各個節點的數據信息,并且可通過智慧燈桿管理系統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AI+視頻識別,為城市管理人員提供科學的分析和決策能力。有專家就曾表示,智慧燈桿是部署智慧城市的最佳載體。
自動駕駛有了“上帝視角”
高達六米的路燈聳立于道路交通之上,也許是精準鳥瞰繁忙十字路口的“不二之選”,這一創意便源自博世集團的MEC-View項目。
該項目負責人魯迪格沃爾特?亨恩稱:“盡管當前車身傳感器系統,如攝像頭、雷達和激光雷達傳感器,能夠為車輛提供精確的360度全景視野,但車輛本身的地面視角并不足以識別全部突發狀況?!睘榇?,項目團隊借助路燈開發了相應的硬件和軟件,讓汽車“看”得更遠。
據了解,該系統能夠處理經由基礎設施傳感器收集而來的圖像,將其與高分辨率數字地圖結合,再通過移動通信技術傳輸給車輛。這些數據可以與車身傳感器探測到的信息融合,最終創建一個涵蓋當前路況全貌的精準圖像,為未來的自動駕駛車輛提供所需的路況信息。
然而該項目也僅是智慧路燈為自動駕駛汽車賦能的冰山一角。
除視覺信息外,智慧路燈還可應用5G通信能力、海量設備接入能力、物聯網數據采集傳輸能力,以及邊緣計算感知能力,實現對車輛、人、道路等環境數據的集中傳輸和處理,建立車輛對智慧路燈、人、道路以及平臺之間的交互體驗。通過實時感知城市道路中的車、人、物變化情況,智慧路燈便可輔助車輛做出駕駛決策,實現了自動駕駛信息的低延時、行駛的高安全。簡單而言,智慧路燈網絡讓自動駕駛汽車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
車路協同,“智慧路燈”已是標配
2019年6月6日5G牌照的落地,意味著中國正式進入了5G商用元年。北、上、廣、深等地相繼發布了關于5G行動發展的計劃或規劃的相關方案,智慧城市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成了各大城市接下來的重點項目。尤其是智慧路燈,其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載體,是實現自動駕駛的主要推力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今年8月,全國智慧路燈項目超過500個,已建成和建設中的數量超過25萬桿,涉及金額超過200億元。有業內人士表示,2021年為智慧路燈發展大年,一年所建的路燈數量,有望超過此前所有年份的總和。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都已經建設智慧路燈道路升級項目,同時規劃車路協同的測試,促進自動駕駛落地應用。2019年5月,廣州明珠灣起步區宣布在靈山島尖設置一條7公里智能駕駛示范段,通過修建與“聰明的車”相匹配的“智慧的路”,實現高效的人車路協同和跨域信息聯通。
2020年,雄安新區開通建設5G智慧路燈,并配套搭建車路協同的系統化應用。它以4G/5G+LTE-V智慧燈桿為載體,實現道路4G/5G網絡覆蓋的同時,還在燈桿上同步掛載LTE-V與路側傳感器設備,從而驗證多功能復合桿柱對智能交通的支持能力。
就在近日,廣東、山東、云南等省出臺了新基建實施方案,均提到充分利用智慧燈桿,推進5G/NB-IoT網絡、智慧道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領域的建設。由此可知,智慧燈桿在新基建的規劃下,將在各個場景的廣泛應用中逐漸覆蓋城市,同時可為自動駕駛商用提供基礎設施準備。
隨著中國自動駕駛商業化時代的到來,“5G智慧路燈+車路協同”顯然已成為了各地區發展自動駕駛的標配。